项目范围管理
项目范围管理
管理项目范围主要在于定义和控制哪些工作应该包含在项目内,哪些工作不应该包含在工作内。(超出项目范围叫 范围蔓延 )
范围包含:①项目范围(针对工作);②产品范围(针对产品);
项目范围的完成情况根据#项目管理计划#来衡量,产品范围的完成情况根据产品需求来衡量。
产出的可交付成果→控制质量QC(1/49)→核实的可交付成果→确认范围(1/49)→验收的可交付成果→项目收尾或结束阶段(1/49)→移交可交付成果
1.规划范围管理(规划)
范围管理计划描述如何定义、制定、监督、控制和确认项目范围(how)、确定如何审批和维护范围基准。
根据项目需要,范围管理计划可以是正式/非正式的,可以是详细/高度概括的。
需求管理计划描述如何分析、记录、管理项目和产品需求。(how)
2.收集需求(规划)
让项目相关方(包括客户)积极参与需求的探索和分解工作,能直接促进项目成功。
收集需求识别出的所有需求,未必都要包含在项目中(这就是定义范围要解决的问题)
需求将成为工作分解结构WBS的基础,也将成为成本、进度、质量、和采购规划的基础。
需求文件描述各种** 单一需求 **如何满足与项目相关业的业务需求,一开始可能只有高层级的需求,随后逐步细化(项目的渐进明细)。
从考试的角度出发,不认为需求有基准(实际情况出发,需求有基准更好,防止相关方扯皮)
需求类别包括:业务需求、相关方需求、解决方案需求(功能需求/非功能需求)、过渡和就绪需求、项目需求、质量需求。
数据转化就是过渡需求,组织培训就是就绪需求。
需求跟踪矩阵(表格)把产品需求从其来源,连接到能满足需求的可交付成果。
应在需求跟踪矩阵中记录每个需求的相关属性(唯一标识、收录理由、所有者、来源、优先级别、版本、当前状态……)
3.定义范围(规划)
定义范围主要作用是:描述产品、服务或可交付成果的边界和验收标准
从需求文件中选出最终的项目需求,制定出关于项目及其产品、服务或者可交付成果的详细描述。(从收集需求的需求文件中挑选有用的需求)
#项目范围说明书#的内容包括:
产品范围描述(产品)
项目范围描述(交付成果必须完成的工作)
可交付成果
验收标准
除外责任(明确说明哪些不做)
4.创建WBS(规划)
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是把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拆解成较小、易于管理的组件的过程。
WBS最底层的组成部分是工作包(工作内容已知,但详细的进度活动未知:规划包)。
近期工作→详细规划→工作包
远期工作→粗略规划→规划包
滚动时规划(体现了渐进明细)
100%规则:创建WBS时,WBS必须包含项目的全部工作,确保没有任何遗漏。
WBS分解方式通常有2种:①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;②以项目生命周期阶段为导向。
每个工作包都是控制账户CA的一部分(包含关系),控制账户CA是一个管理控制点(用于挣值分析,测量绩效)。
WBS词典针对WBS中每个组件,详细描述可交付成果、活动和进度信息的文件。
项目范围说明书+WBS+WBS词典→审批同意→项目范围基准
5.确认范围(监控)
确认范围是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过程
控制质量过程QC通常先于确认范围,但是二者也可以同时进行
可交付成果的验收需要依据各个领域规划过程的输出(例如:需求文件或范围基准)
符合验收标准的可交付成果应该由客户或者发起人正式签字批准
6.控制范围(监控)
控制范围是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,管理范围基准变更的过程。(举一反三,控制进度过程也会管理进度基准变更)
范围蔓延:没有经过控制的产品或者项目范围扩大。
每个知识领域位于【监控过程组(1/5)】的过程(1/49),都会进行偏差分析和趋势分析(找差异、预测),也会知识领域内的项目内容的变更进行管理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